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老板与经理人,寻找的是存在感,还是存在价值?

老板与经理人,寻找的是存在感,还是存在价值?

2021-02-11


  01


  内部合伙人制,


  真的能解决问题?


  每一代人都会寻找自己的存在感,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陷入一场集体焦虑。人,终归是社会动物;企业,则是社会中的经济组织。我们把问题放在企业——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存在价值方面上来。你(经理人)一直在找存在感,企业(老板)则会找你的存在价值。如何理解并处理好“人与组织”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?在今天兴起的合伙人机制下,有人发出“告别职业经理人时代”的呼声。然而很快,关于合伙人的新的矛盾又浮出水面。


  人们发现即便是组织机制看似公平的合伙人制度,彼此也并不能持续地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。创业公司中合伙人分崩离析的现象屡有发生,而在成熟企业的内部合伙人制度是否足够有吸引力,还在持续地探索中。一些企业家热衷于修禅、静思、开悟。他们说,从印度修炼回来的乔布斯变了,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叛逆者,蜕变成了一个温和近人的行动者。


  02


  是“境界”问题,还是管理问题


  私董会少了严肃会议的正襟危坐,可以较为充分的畅所欲言。而私董会的餐桌上就更彻底撩开了彼此之间隔着的那层温情的面纱。这时,就有人用近似“白描”的方式抛出了一个问题:“老板私底下总抱怨团队跟不上,对的人招不来、留不住,问题究竟出在哪儿?”马上就有人意会并做出应答,直言不讳地一言以蔽之曰:“企业家太抠了呗!”这个回答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。


  主持私董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,老板一上来提出的问题多为业务问题,如怎么转型,怎么开展新业务,销售额如何翻番等等;接着往深里挖,常常变成了团队问题,人不给力,再对的战略也实现不了;再挖,就挖到了老板的内心——原来是人性使然。在很多人看来,不同的老板境界会不同。


  真的是老板的境界问题吗?或者说,境界问题的实质是什么?比如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值被行业第二逆袭,行业第二的老板祭出一记狠招,以极便宜的价格向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出售了近一亿股股权,人们纷纷称赞这位老板有胸怀,格局大,失去市值领先地位公司的员工也巴望自己老板来这么一手,但理性的商业考虑和领导者的不同风格,决定了这位老板没有跟风。你怎么评判这两人?行业第二企业的老板境界就一定比行业龙头企业老板境界高吗?我们并不认为如此,因为这里有很多影响的因素,所以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境界”问题,是需要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去理解。


  如果一个问题,在现实中和理想中是两套逻辑,一路拧下来,岂不都是一个个纠结?只有我们对问题本身达成认知共识,关于人与组织的管理问题才可以一一分解。


  03

      

       回归管理责任本身


  我们要回管理责任本身。张维迎曾对商业行为和宗教伦理做过一个比较,二者基本假设相同,人是自我中心的。宗教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最大不同是,宗教的逻辑通过改变人心来达到善的行为,而市场的逻辑是从规范人的行为,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。话听起来挺绕,市场逻辑负责商业行为,宗教逻辑管世道人心,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容易把两个逻辑混为一谈。商业逻辑是什么?趋利避害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逻辑呢?互利互惠。


  如果讨论商业行为,不能用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逻辑,那不成了两套标准?比如任正非提出“管理的灰度”,人们就特别容易从道德层面解读,解读成不讲是非,无原则。其实灰度是指高层管理者做决策时,复杂性多过刚性,从白到黑中间有250多种颜色都叫灰色,统称为“灰度”,这就是任正非要求高层管理者要能够“管理灰度”的主要原因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3250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