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天资愚钝的曾国藩凭什么位极人臣?

天资愚钝的曾国藩凭什么位极人臣?

2020-12-28

  前两天看《曾国藩传》,发现曾国藩其实是很典型的,鲤鱼跃龙门的人。曾国藩的爷爷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,曾国藩的爸爸曾麟书,是当地很有名的“老童生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十几岁开始入考场,考了十六次,年过四十,考到头发都花白了,连个秀才也中不了。曾国藩呢,和他爸一样“资质鲁钝”:“余性鲁钝,他人目下二三行,余或吟不能终一行。他人顷刻力办者,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。”光是秀才就考了七次,有一次考完试,文章还被主考官挑去作为“反面典型”,说这篇文章文理欠通,大家要引以为鉴。


    这么一个起点低悟性低的人,为什么能够“十年七迁,连跃十级”,成为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的呢?

 

   我觉得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因为曾国藩奉行着这样一种人生策略——尚拙守恒。


   虽然学习速度没别人快,领悟力没别人高,但是他胜在勤勉坚持。


   之所以能笨鸟先飞,原因也很简单:一是因为没有智力资本,所以比别人更虚心,更肯付出;其次,笨拙的人从小就接受挫折教育,因此“逆商”高,抗击打能力强;还有一点,是因为笨拙的人不会取巧,也不懂得走捷径,所以一步步稳扎稳打,遇到问题一定要吃透,做事不留死角。“尚拙有恒”这一点从曾国藩每天的学习日程就可以看出来:每日楷书写日记,每日读史十页,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。这只是每天最基本的功课,除此以外,每日读《易》,练习作文。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用兵策略上,曾国藩带兵时,喜欢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。攻打太平军的时候,曾国藩从来不贸然进攻,而是在城外挖两道长壕,里面的长壕是为了断绝城中的粮草接济,外面那道长壕,则是为了防止外面的援军的攻击。所以曾国藩的每场仗都打得特别费力,一打就是两三年,这种方法虽然笨拙,但胜在有效。


    凡事不走捷径,坚持长期主义。日复一日的精进和坚持,虽然无法立竿见影,但是把时间尺度拉长到十年二十年,带来的效果往往是“脱胎换骨”的。尚拙有恒,放在今天,就是持续的教育和终身成长。持续的教育的本质,在于修正。每个阶层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和局限性。


    要想摆脱原生阶层的限制,不能沿用父母那一辈的教育和经验,因为他们的生存哲学只适用于自身的阶层,放在其他阶层上,是不成立的。


    所以最好的办法,就是接受持续的教育,突破自身阶层的局限性。


    请关注本站首页,更多教育资讯,定能助您事业更上一个台阶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08855 Second.